摘要:由于小程序自身的限定,等于所有的科技企業如果參與其中,只會為微信導流、培養用戶習慣,自身卻很難從中漁利。這樣小程序的熱點就會在科技圈消退。
微信“小程序”上線
1月9日,“小程序”的上線就像是一次盛大的煙花,不到一周時間,公眾的熱度就一下子降到了冰點。開發者們熱情不再,用戶們默默的把之前刪掉的App裝了回來,那些微信想要連接的線下企業,則可能自始至終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
當然,小程序的數據應該也不會太差。畢竟,騰訊和微信的影響力,以及此前公眾號的成功,都會吸引一大批渴望流量的創業者。
百度指數顯示,“微信小程序”這一關鍵詞當日搜索指數達到276,257,雖然相較iPhone7在2016年9月8日上市之日搜索指數2,442,074,華為mate9在2016年11月15日的上海發布會創下的5,100,997差距較大。但已是微信四大號: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應用號(小程序)誕生以來表現最為突出的一個。
在小程序上線一周之后,羅輯思維等一些企業宣布停止開發小程序。羅振宇說,“我們決定不做了。我們知道小程序是什么了。哈哈,但是不能說。”
在一些企業宣布停止開發小程序后,騰訊公關總監張軍在微博上表示,關于小程序適合什么類型的企業,不是什么稀奇事。一開始就提醒不要當流量入口,線下是重點。基于這個認知,有人進,有人出,再正常沒有。
小程序:讓想做流量導入的小伙伴們失望了
從表面上看,和大部分人所理解的,微信小程序提升了基于HTML5的除應用號(小程序)外其他三大號的用戶體驗,至少有一部分的HTML5的開發會轉為小程序,也會對拉新成本與開發成本較高的原生App產生一定沖擊。
很多人都知道,微信小程序最早就是叫應用號,和其他三個微信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其實是一種并行的體系。
2016年9月22日凌晨,張小龍在朋友圈發文介紹微信“小程序”,而馬化騰則留言解釋了“應用號”更名“小程序”的原因——“蘋果不讓叫應用號,也許反而是好事。”
這句話應該怎樣去理解呢?
創頭條(Ctoutiao.com)記者傾向于認為,因為微信是騰訊最大的手機入口,所以,馬化騰希望微信能夠去打通與線下的連接關系,具體怎樣做并不重要。所以,可以把小程序視為馬化騰再次爭取連接線下的一次嘗試。因為各種條件尚不具備,這次連接可以稱為“硬連接”。
為什么說硬呢?在線想做微信流量導入的小伙伴發現小程序無法實現導流,自己努力宣傳只是在給小程序站臺和導流;而線下的小伙伴們對此根本沒有任何認知,也沒有能力入駐小程序,小程序的基本需求根本沒有挖掘出來、基本生態也完全沒有建立,更多像“試應手”的意思,先培養用戶意識,然后慢慢布局;要是沒做成或者方向不對也沒關系。
從去年1月9日張小龍特意留下的照片來看,這應該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嘗試。其基本的理念還是要想連接一切,包括連接人,連接企業,連接物體。什么樣的工具能夠勝任這個要求?
在創頭條記者的采訪中,一些業內人士的一個共識是,微信小程序未來有條件也有能力取代手機大多數App,但不能取代重量級的應用。
由于沒有廣告和推送、也不能分享朋友圈、沒有訂閱關系,微信不會把任何流量導入小程序。恰恰相反,小程序希望開發小程序的企業能夠通過自己的服務、品牌為消費者建立起連接的渠道。
那么,小程序的目的是什么?目前來看是取代部分剛需低頻的App,尤其是線下服務多為此類。但長期來看,是在為未來的智能互聯網鋪路。試想,在智能互聯網時代,所有的內容都應該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那么那個時代的操作方式應該是怎樣的呢?
舉個例子:在增強現實的智能眼鏡時代下,誰會在使用中摘下眼鏡用USB線接入電腦打開應用商店進行安裝?也許看到眼前的二維碼就自動打開程序,用完轉身就走不留下任何負載,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更大的野心?或在為智能互聯網時代提前布局
但微信小程序的目標僅此而已嗎?
在創頭條(Ctoutiao.com)記者看來,微信小程序在更名后,隱隱有為智能眼鏡時代爆發前探路的味道,也即試圖培育和建立起線下足夠大的使用場景。
從大趨勢來看,不止是蘋果、谷歌、微軟等國際巨頭,國內大公司同樣對未來的智能互聯網超級關注。其中,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自動駕駛、AR/VR等等都在企業的廣泛布局之列。例如,Google Glass早已經被定義為失敗的作品了,但是谷歌董事局主席埃里克·施密特扔表示,該公司將繼續堅持研發飽受爭議的谷歌眼鏡,因為這種技術太重要了,所以不能放棄。
騰訊在這些領域也在廣泛布局。而且在小程序公開課上,張小龍還專門提到了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在展望未來網絡服務使用方式時,他認為“智能手機之后,有可能是眼鏡這樣的設備,未來眼鏡會非常智能,可以將電腦‘藏’進其中。”
早在2013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騰訊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馬化騰就曾表示,關注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機會,包括手表、手鐲、眼鏡,未必是直接去做,但是會關注其怎么與騰訊的服務相結合。
馬化騰心中念念不忘的是騰訊連接一切的使命。那么,可以想象的是,當小程序的生態足夠龐大,未來所有的實物東西能夠以二維碼方式連接起來、無處不在時,智能眼鏡就能夠成為取代手機成為信息所見即所得的最佳應用工具。也就成為張小龍所期盼的那樣——在未來智能互聯網里面,不應該有安裝程序的過程,而是應該目光看到哪里,應用程序就在哪里。
或者我們可以這么認為,小程序的一個潛在任務,就是在智能互聯網到來之前,提前布局和建立起一個無處不在的智能生態系統。
超前的代價:從“萬人迷”到掉粉潮
當然,VR也好AR也罷,那還是太遙遠的未來,微信現在重點還是要解決當下的問題。
從現實來看,只用了一周的時間,輿論上的小程序就從輿論高峰到低谷,然后悄無聲息。如果說羅輯思維因為說的早還留了聲音,其他的小程序大都安安靜靜的就停下來了。
蓄勢一年,轉眼就被淡忘。小程序沒能取得互聯網創業者的青睞,因為他們發現,這并非基于微信的流量變現,實際上因為掃碼才能進入,這不僅沒有流量,而且反而需要“小程序”的開發者們為小程序的世界導入流量。在線的大V發現上當,紛紛撤退。
這時候再回頭看張小龍1月9日的公開課就有點意思了。此前在張小龍的演講中,所舉例的小程序應用場景都是線下。
張小龍的很多做法,比如只能掃碼進入,而不能通過識別二維碼進入等等,都是防止小程序成為營銷的手段。去年還在強調社交的張小龍,今年轉身稱微信是工具,而且好工具是用完即走——當然,前提是一直留在微信里。
在創頭條(Ctoutiao.com)記者看來,所有這些都證明,微信這次做法并非出于微信發展的本意,但這一次絕佳的挑戰點被騰訊抓到了,沒有理由不嘗試一下。
這一切基于一個世界觀的基本判斷:未來不再有線上和線下的分野,連接一切的那個人能得到最大的財富。
O2O泡沫破滅之后,大家開始想線上和線下是否有其他的方式進行全新的連接。既然網絡是改善和優化信息服務的,那么如果能夠幫助線下的零售商們更好的利用網絡,就會出現真正的多贏,而且也會奠定未來服務平臺的基礎——就像馬化騰說微信支付超越了支付寶一樣,這個全新的打通線上線下連接的服務平臺,將會有力的挑戰支付寶的地位。
看一下京東和阿里的發展就知道了。電商通過規模經濟、優化信息不對稱和供應鏈改造完成了可以優化的部分以后,未來的發展一定是重回線下。亞馬遜已經開始,京東沒有理由不跟進。倉儲和分發點將會變成全新設計過的商店,人們最終依然是線下的動物,線上和線下將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從這個角度來看,微信做的不是電商,而是一個服務工具。雖然現在熱度下降,但是受困于線下的各種服務機構,將會很樂于為自己的小店增加一個二維碼——如果有創業公司免費提供服務的話。
下一步:如果不補課小程序后續發展將不如“服務號”
科技圈的熱鬧與退潮,對外界都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從基礎條件來看,有資格做小程序這類嘗試的企業,在國內只有BAT有這個能力,但從生態角度來看,幾乎所有的環節都沒有準備好。
由于小程序自身的限定,等于所有的科技企業如果參與其中,只會為微信導流、培養用戶習慣,自身卻很難從中漁利。這樣小程序的熱點就會在科技圈消退。
但在線下,那些沒有技術人員,也不想為技術開發付費的線下店,對于看不見收益的新投入毫無動力——至少目前沒有任何方案能夠暗示他們,通過小程序可以更好提高效率或者增加收入——二維碼肯定不能像牛皮癬廣告一樣張貼到外面去,就意味著對于獲客沒啥幫助——雖然后續可以通過維護來和用戶保持聯系,但是自身拿不到用戶數據,還不如發張會員卡。
雖然總不乏掘金者會繼續跟進小程序,也有騰訊和微信自己的號召力,但是作為一個需要深耕線下、說服所有參與者都能創建共贏的龐大生態,如果沒有全局性的投入與布置,小程序的下場不會比“服務號”更好——服務號仍然是在線服務用戶的概念,而小程序則完全根據場景才能使用,一旦場景缺乏維護,后續就沒有后續了。
從生態的角度來看,只有簡單且免費的方式,才能說服線下機構入駐。而且需要有專門的小程序開發服務機構,幫助完成相應的拓展。從事后的后續動作來看,這件事仍處于早期的試探階段,還在摸索,騰訊還沒有開始發力。如果要形成很好的生態閉環,騰訊下一步一定要培育和投資一大批小程序的技術開發機構和銷售機構,提供最好的方案,免費幫助線下店入駐小程序。騰訊對這些技術創業公司的扶持,才有可能推動線下小程序的普及,否則,依靠線上推廣,小程序找不到多方共贏的推動力,就會一直停滯在當下狀態。
但是……這恐怕是個漫長的過程……